教学信息

您的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本科教学 >> 教学信息 >> 正文
集美大学关于制(修)订202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发布时间:2024-05-24   作者:  点击次数: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实施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主要依据。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各类专业认证标准和行业标准,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对2024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百年校庆重要贺信精神和对集美大学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围绕学校办学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工海”特色,构建重点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爱国主义精神、“诚毅”品格、基础扎实、专业精深、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落实课程思政。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

(二)重视通识教育,推进五育融合。发挥我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优势,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具有集美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坚持以德育铸魂,以智育固本,以体育强健,以美育浸润,以劳育淬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强化四新建设,促进学科融合。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四新改革项目为依托,将研究成果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农+文,农+工,文+文,文+工等交叉融合,以创新思路和跨界模式,多学科融合推进新工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四)严格对照标准,鼓励分类发展。严格对照《国家标准》,遵循各类专业认证规范,把“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充分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实施分类发展,产教融合、科创融汇,引导和激励各专业各展所长、特色发展。

三、修订重点

从培养方案的设计理念、毕业要求、框架体系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完善。修订重点如下:

(一)明确专业人才目标和毕业要求。各专业要在充分调研毕业生、用人单位及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状况,考虑学科专业特色及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专业认证和审核评估标准,科学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避免同质化。应根据培养目标合理确定毕业要求,并对毕业要求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观察、可衡量且逻辑关系清晰的若干指标点。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各专业要结合学校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等建设目标,重组和凝练课程内容,加强横向联系,跨学科、跨专业建立交叉融合课程;重点解决课程内容冗余,明确各课程对培养目标达成的作用,确保课程体系能够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三)精准确认矩阵关系。“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两个对应矩阵关系,也是达成度评价的重要依据,必须科学分析、精准确认。要进一步梳理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关系,构建更科学合理的支撑矩阵。

(四)强化通识课程顶层设计。在加强完善德育和智育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体育、美育和劳育改革,整合校内资源,提升通识课程质量。鼓励各学院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课程,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及特色系列讲座的建设,构建全面涵盖知识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感领域的通识课程体系,使学生文化修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各专业按国标要求或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特色和办学实际,选取若干门传授专业核心知识、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的必修课程,强化理论基础、突出科教融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六)科学设置和人文编排课程。各专业要按照课程的逻辑关系科学设置和编排课程,杜绝重复设课、因人设课等情况。把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对应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进一步推进学校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非外语类专业原则上每个专业都应至少设置1门双语课程。课程编排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为主,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和就业等实际情况,课程编排要在规范的前提下凸显人文关怀。

(七)设置前沿性和个性化发展模块。各专业要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强校企合作,突出科教融合,设置前沿性和个性化发展计划,包含国际化教育(前沿性)、跨学科课程和素质拓展等三个部分,鼓励各学院丰富模块课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八)加强达成评价。在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梳理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加强达成评价,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支撑矩阵,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标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学分与毕业要求之间的支撑关系,杜绝毕业要求指标点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关系不合理的现象。

四、培养方案构成

(一)基本框架

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学制与学位、课程结构比例表、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学校与行业联合培养阶段实施方案、教学计划表等。

1.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各专业依据《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要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2.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并在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详见表1)由专业培养计划和个性化培养计划构成。


1.课程体系

计培 养划

课程模块

分类

学分要求

组成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

44学分左右

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教育、体育、美育、劳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类课程、心理健康、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陈嘉庚精神等。

通识教育选修课

必选模块

不少于8学分

大学人文、创新创业、四史和工海等模块等

任选模块

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生活与健康、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合作交流与全球视野等

学科基础教育课程

必修课程

各专业确定,符合《国家标准》、专业认证要求

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选修课程

相关学科基础拓展课程等。

实践教学环节

学科基础实验、基础技能训练等。

专业教育课程

必修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等。

选修课程

专业方向、前沿课程、专创融合课程等。

集中实践环节

入学教育(含专业导论)、社会调查、社会实习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教育等

个性

化培

养计

国际化教育、前沿课程

2学分

有条件的专业试点设置

跨学科课程

2学分


素质拓展

不少于4学分

具体见《集美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类学分认定办法》

总学分合计:

按照国家标准和对应专业认证标准制定


五、课程设置

(一)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以价值塑造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框架,以工海为特色,通过通识核心课和通识拓展课共同构建通识课程体系,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教育、体育、美育、劳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类、心理健康、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陈嘉庚精神、文化素养、创新创业、“四史”和“工海”模块等。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方案详见附件1《集美大学2024版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二)学科基础教育课程

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各专业可根据毕业要求设置为必修或选修课程。

1.学科平台课程

学科平台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全校性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各专业要确保课程设置满足专业毕业要求(设置方案详见附件2《集美大学2024版学科平台课程设置方案》)。

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专业类进行设置,同一专业类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由相关专业共同确定,选修课程由各专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设置。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类理论课程设置方案详见附件3(《集美大学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类理论课程设置方案》)。

3.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包括独立设课实验、课内实验和开放实验三种。实验学时达到16学时的课程,原则上实验部分应设置为独立设课的实验课。各专业应系统梳理现有实验项目,依托学科和科研优势,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开发探究性、开放性实验项目,提升实验项目挑战度,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

(三)专业教育课程

1.专业必修课程

各专业要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明确专业培养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系统整合相关知识点,在专业必修课程中设置5门左右专业核心课程。

2.专业选修课程

包括方向模块课程和专业任意选修课程两类,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鼓励设置2个及以上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供学生选修,每个模块的学分数应保持一致。

3.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各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入学教育(含专业导论)、社会调查、社会实习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教育等。

1)梳理现有实践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多专业知识能力交叉融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加强动手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原则上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应在第16周前完成;部分专业因教学具体情况,可将毕业实习提前至第七学期;学生必须完成或即将完成修读专业毕业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才能申请进入毕业论文(设计)阶段。

3)毕业教育安排在第八学期,为期1周,不计学分。

4)各专业要将最新的学术成果融入实践教学中,提高研究性、创新性实践的比重。

5)实施“卓越计划”“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应校企联合制定企业学习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企业学习阶段课程。

6)工程训练实习和电工电子实习安排参照《集美大学工程训练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方案》。(详见附件4)

(四)个性化培养计划

包含国际化或前沿课程、跨学科课程和素质拓展活动等三个部分。学生应取得6-8分的个性化培养课程学分。

  1. 国际化教育或前沿课程(2学分)

    1)国际化教育

    有条件的专业试点设置。可通过修读国际教育课程、参加高水平讲座或参加国际教育活动完成。国际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培养方案中符合国际教育要求的课程,国际知名大学开设的线下或线上课程;高水平讲座是学校(院)认定的各类学术讲座;国际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及专业组织的各类境外交流项目。

    2)前沿教育

    有条件的专业试点设置。前沿课程可通过邀请同行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开设课程,及时将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资源,或者将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转换为课程资源。

    2.跨学科课程(2学分)

    学生自主选修的专业培养计划以外的课程,包括跨校、跨专业课程、以及学生参与并完成的开放实验项目等。

    3.素质拓展(4学分)

    由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科研训练、论文成果、社会实践、技能考试和素质修养等组成,旨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每个学生取得不少于4个素质拓展学分。

    六、培养制度

(一)学年学期安排

本科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3-8年弹性修业年限。各专业培养方案按四年标准学制进程进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每学年设两个学期,每学期教学周为18周(不含考试周),其中课堂教学16周。

(二)学分要求

原则上工学、理学、农学专业总学分170学分以内;经、管、文、法、教育、艺术类专业控制在160学分以内;所有实验课程与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总学时):经、管、文、法、教育、艺术类专业应不少于总学分的15%,工学、理学、农学专业应不少于总学分的25%;选修课程学分应不少于总学分的20%;同时需符合各专业类《国家标准》要求。

(三)学分计算方法

原则上理论课(含课内实验)每16学时计1学分;体育、美术、音乐和舞蹈类专业技能课程,以及大学英语实践课程以24学时计1学分;独立设课实验按30学时或1周计1学分;各类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每周计1学分。

七、毕业学分和学位授予要求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进度修读课程的计划,是学生毕业资格审核和获取学位的依据。本科毕业生必须同时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专业培养计划和个性化培养计划的毕业学分要求方可毕业;符合《集美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条件,方可授予学士学位。

八、其他修订事项

(一)国际化教育类型培养方案。国际合作项目或采用全英文授课专业的培养方案,由相关学院在参考现有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双方学校签订的合作协议中涉及学分互认的部分,应事先报教务处审核。学校鼓励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学生利用寒、暑假或经学校批准的学期,到境外高校进行各类交流学习,学校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学分认定,替代部分课程学分或创新创业学分等

(二)国际学生培养方案。国际学生的培养方案由专业所在学院制订,其中,成立国际学生(专班)的由所在培养单位会同海外教育学院共同制定。国际学生(专班)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原则上应与国内同专业的核心课程保持一致。国际学生(非专班)与普通学生执行统一的毕业标准,免修思想政治课程、军事理论及军事技能训练课程。

(三)港澳台侨学生培养方案。港澳台侨学生与普通学生执行统一毕业标准,可免修思想政治课程、军事理论及军事技能训练课程。港澳台学生根据学校要求修读国情类课程。

(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交叉复合人才培养、微专业、辅修专业等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按照学校有关要求制定培养方案。


附件:1.集美大学2024版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2.集美大学2024版学科平台课程设置方案

3.集美大学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方案

4.集美大学工程训练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方案

5.集美大学XXXX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6.集美大学2024版教学计划模板


地址:厦门市集美区印斗路43号 邮编:361021 Email:scxy@jmu.edu.cn
Copyright ©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