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信息

您的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本科教学 >> 教学信息 >> 正文
深化“大思政”建设 夯实“三全育人”根基
发布时间:2025-03-11   作者:徐君莉  点击次数:

集美大学以“全员育人”为核心,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部门学院各司其职、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通过打破育人主体之间的壁垒,推动各方力量从不同层面、不同环节主动融入育人工作,形成“大思政”育人的强大合力,打造了一支覆盖广泛、协同高效的育人队伍。

夯实主体联动,凝聚协同育人合力。学校将“三全育人”融入发展各环节,巩固综合试点改革成效,制定实施方案提升思政工作质量。校、院领导深入落实联系学生制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参与“同心·同行”学生面对面活动,与学生交流,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助力学生成长。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和班主任工作制度。例如,水产学院打造“校内外联动、产学研协同”班主任制,邀请水产企业和科研院所专业人员担任校外班主任,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组织实践活动、推荐实习就业岗位,鼓励所有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或科创竞赛。注重加强教育主体间的沟通协作,完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交流机制,定期举办“思政联谈”活动,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内容及方式展开探讨,促进教育理念碰撞、经验共享,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加强主渠道建设,夯实思政育人保障。学校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推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确保思政育人工作扎实落地。思政课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弘扬嘉庚精神,共筑民族复兴梦”课程中,运用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赤诚爱国的生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荣获思政课“金课”一等奖。专业课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例如,体育学院在“体育史”课程教学中,讲述百年校史中的体育发展及蕴含的精神,并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思想教育融合。为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学校从多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成立师德师风宣讲团,定期为教职工开展师德师风专题讲座,切实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水平。

推进资源整合,完善校内外协同保障。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全力打造“大思政课”校外专家、导师资源库,积极特邀省、市等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走进校园为师生讲授专题思政课,围绕爱国情怀、时代担当等多元主题,筑牢学生思想根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等多方开展深度合作;与厦门市委宣传部门携手,联合开展“月·阅·谈”系列活动,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人的使命担当”主题与青年学子展开对话交流,吸引了超122.5万人次线上观看。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校领导带队走访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推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将企业实际需求融入到教学中。

全过程育人:贯通“大思政”全周期育人的引领生态链

学校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离校,系统设计并实施了贯穿学业生涯的育人链条,通过入学教育的适应性引导、日常教育的价值观塑造、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赋能,确保每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切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以嘉庚精神为核心,打造文化育人特色品牌。学校将嘉庚精神深度融入到育人实践中,打造出“嘉庚精神与时代同行”这一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的育人品牌。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嘉庚精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陈嘉庚精神”必修课成为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浏览量超3000万人次。打造“爱国主义教育虚拟仿真实验——以陈嘉庚爱国兴学事迹为例”课程,借助科技为红色教育赋能。“嘉庚讲堂”“云课堂”全面覆盖全校师生,营造出浓厚的“知嘉庚、学嘉庚”氛围。成立陈嘉庚研究院,出版《陈嘉庚精神导论》等理论成果,建设文献数据库。原创民族歌剧《伟大的抉择》成为福建省高校首个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大型交响合唱情景剧《华侨领袖陈嘉庚》入选福建省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以艺术形式赓续精神血脉。通过“红色基因传递”“嘉庚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办学全过程。

以实践教学为依托,打造全过程育人特色路径。学校将实践教学作为全过程育人的重要抓手,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不同阶段,设计差异化、递进式的实践育人体系。学校设立实践教学专项教改项目,推动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学精学深的同时,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工匠精神。例如,海洋装备与机械工程学院与厦门市博物馆合作,开展苏颂“水运仪象台”数字化复制及推广项目。学生运用设计工具构建三维模型,进行运动仿真,并制作动画视频和科普手册,通过“夜读厦博”公益活动向公众讲解和推广这一古代科技杰作。这种“专业+思政”融通的实践案例,不仅让学生深入掌握了专业知识,更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了文化自信,实现了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的双重目标。

以就业育人为契机,打造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学校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以就业育人为核心,构建“思想引领+专业赋能+实践支撑”的全链条育人体系。深化校企协同,通过“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校园招聘会等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精准匹配毕业生与重点行业岗位;强化就业指导,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技能培训及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推动基层就业导向,鼓励学生投身西部计划、选调生项目及艰苦行业建设,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2024届毕业生中,超60%投身国家重点行业和基层一线,涌现出极地科考、海洋执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学校通过就业育人,不仅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更锻造了一支心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国家战略实施注入青春动能。

全方位育人:聚合“大思政”立体化育人场域的引领势能

学校融通课内课外、联动线上线下、整合校内校外,精心打造立体化育人矩阵。通过学科竞赛、科研实践等载体激发学生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以社会服务为纽带,依托志愿服务、基层实践等项目深化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厚植家国情怀;以网络教育为延伸,搭建智慧化思政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云端延伸、向生活渗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学科竞赛育人引擎,驱动学生创新力显著跃升。学校构建多层次学科竞赛支持体系,深化科教融汇与校企合作,依托集美大学数字产业学院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实施“竞赛强基计划”,组建校内外导师团队,强化项目孵化与实战指导;推动竞赛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学科竞赛纳入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十四五”以来,学校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总数达4727项,较“十三五”末增长4倍;2021—2023年连续3年跻身全国学科竞赛前一百名,2023年跃居全国第43位、福建省首位。2024年,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4项、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十四五”以来,依托竞赛成果,涌现出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拔尖团队,11名创业学子获评省级“创业之星”,4人入选标兵,为国家战略需求输送了一批敢闯会创、扎根一线的青年生力军。

创新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校紧扣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聚焦感悟思想伟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嘉庚精神等主题,以实践育人为核心,深化志愿服务、岗位锻炼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的育人模式。“十四五”以来,先后围绕“追寻领袖足迹,体悟伟大变革”“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等主题,组织500余支实践团队、7200余名学生深入基层开展社会服务,获社会实践国家级别荣誉4项、省级荣誉60项。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各类志愿活动上万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72.8万小时,学生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得国赛和省赛12个奖项。通过实践育人,涌现出一批扎根乡村、服务基层的先进典型,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意志品质,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构建网络思想育人生态,引领学生理想信念稳固扎根。学校积极顺应数字化发展时代潮流,以数字化赋能思政工作理念、方法、载体等全方位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数字化赋能理论宣讲入脑入心,推出“开学第一课”“思政青课”“集大人讲嘉庚”等品牌栏目,实现思政教育全矩阵传播。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改革创新,针对大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思想行为特点,依托各类数字化技术,打造丰富生动的思政课堂,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抬头率”“满意度”。利用虚拟现实课堂、思政教育“云”资源、红色基地多维实景等,提升思政课的气氛感和感染力,有效增强师生的互动体验。“十四五”以来,学校网络文化作品获国家级别、省级奖项28项,工作案例入选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案例,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组织奖。学校将持续拓展虚拟现实、智能交互等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在构建“云端信仰阵地”中筑牢青年思想根基,让理想信念的种子借助数字化春风,在青春沃土上蓬勃生长、绽放时代华彩。(徐君莉)


地址:厦门市集美区印斗路43号 邮编:361021 Email:scxy@jmu.edu.cn
Copyright ©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